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府各部门:
《新昌县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实施意见》已经县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昌县人民政府
2022年4月24日
新昌县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 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行动计划(2021—2025年)〉》(浙政办发〔2021〕39号》)、《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实施意见》(绍政发〔2022〕7号)等文件精神,促进我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突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导向,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全面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贡献农业力量。
(二)主要目标。通过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力争一年大突破、三年大跨越、五年创一流,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质量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体系、高水平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高性能的农业机械装备研制应用推广体系、高标准的农业绿色安全生产体系、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高附加值的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农业生产效率、亩均产出率、农民收入、机械化增长率等牵引性关键指标走在全市前列,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成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农业篇章。
到202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4万元/人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万元/人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全县力争达到75%,新增农业重大标志性成果2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每千个农业从业人员拥有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4名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4%左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左右,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亩均产出率达到12000元/亩左右。土地规模经营比例提高到75%左右,100亩以上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占比达到65%左右。
二、实施科技强农行动
(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聚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三大主攻方向,实施生物种业、生物农药、智慧农业等战略领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联合体,支持动物饲料添加剂、水果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茶叶全产业链开发等一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技术攻关,加快新昌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项目建设。累计建成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1个以上。
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列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2.全面摸清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家底。支持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挖掘利用、精准育种等技术研发,推进以新昌茶叶、小京生、甜糯88、溪流鱼、芦笋等特色种质资源挖掘创新为重点的现代生物育种研究,建成省级种质资源库(场、区、圃)1个以上,建设国家级地方畜禽(水产)保种场1家,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科技局
3.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百品万亩”工程,支持甜糯88展示示范区,鲜切菊花新品种育种及丰产、抗病、抗湿芦笋新品种(丰岛2号)培育基地,新昌溪流鱼种苗繁育等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特色品种园建设。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
(三)有效推进优地增粮。
4.严格保护6.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建或提标改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1.3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11.83万亩和0.918亿斤以上。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5.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对抛荒耕地管控。推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三区融合”,推行“田长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
6.发挥科技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中的关键作用,创建设施齐全、土壤肥沃、科技先进、高产高效的绿色农田,建设百亩方、千亩方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10片左右。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7.优先在已建高标准农田内推广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技术,提高优等地占比。开展污染土壤治理,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达到92%以上。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分局
(四)提高主导产业竞争力。
8.加快优质名茶、山地蔬菜、特色畜禽、特种水产、精品水(干)果、道地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累计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以上。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9.支持“新昌炒年糕”建立新昌年糕梗米生产基地,支持“新昌小京生”建立原产地保护基地。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10.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生猪年出栏量7.5万头以上,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0.38万吨以上。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11.开展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培育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达2个以上、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标志达30个以上。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管控。
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五)大力推广农业绿色生态种养。
12.大力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进一步开展绿色生态种养。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3.建设田间水循环体系,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分局
14.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建成肥药定额示范区5个,培育试点主体100个,规模养殖场实现兽药减量化、饲料环保化技术推广应用全覆盖。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15.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发展,集成应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县供销社
16.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快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健全秸秆综合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机制。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县供销社
17.落实农业领域碳达峰要求,促进生态碳汇资源培育和开发。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
18.建设一批以风光水储多能互补、农林渔光生态融合为内涵的复合型集中式光伏电站,利用荒山荒坡、设施农业用地、园地等农光互补集中光伏发电项目,新增农光互补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上。
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
(六)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19.依托省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高标准开展数字农业工厂试点5个以上。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大数据中心
20.推广无土栽培、汽雾栽培、立柱式栽培、墙体栽培等新型农业种植模式,建设工厂化农业项目1个以上。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
21.开展土壤结构肥力传感、精准节水灌溉、自动化温湿控制、智能施肥施药等先进技术应用。推广生长感知、生产环境和病虫害监测等智能装备。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
22.加快数字农合联推广应用。
责任单位:县供销社
23.加强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数字化监管。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
(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24.完善“产业+团队+项目+基地转化”“首席专家+团队+产业农合联+主体”等推广模式,每年实施成果转化项目5项以上,建设县产业技术团队8个,建成高品质科技示范基地2个以上。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县供销社
25.每年联动派遣科技特派员100人次,实现科技特派员全县域、全领域、全产业链覆盖。培育市场化社会化科技服务主体,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
26.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鼓励县、乡镇(街道)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定向培养方式,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责任单位:县委编办、县人力社保局、县农业农村局
(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创新。
27.深化特色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产品综合利用等环节,加快提高农产品贮藏加工转化率,提高农产品供给,打造农业全产业链1条以上,支持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经信局、县商务局
28.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每个乡镇至少布局一个生鲜冷冻食品零售网点。
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社
29.做好农业全产业链评价监测。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统计局、新昌调查队
(九)培育壮大科技型农业经营主体。
30.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聚焦生物农业、智能装备、营养健康等新兴领域,推动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扩面提质。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
31.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倍增计划,市级以上达到35家,重点支持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实施“户转场、场入社、社提升”行动,新培育家庭农场100家以上,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稳定100家以上。实施千名农创客培育工程,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000名以上。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32.深化“三位一体”改革,持续提升特色产业农合联7家。
责任单位:县供销社
三、实施机械强农行动
(十)补齐先进适用农机使用短板。
33.聚焦粮油、山地蔬菜、优质茶叶、精品水果、道地药材、渔业等特色主导产业,梳理农机具需求清单。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经信局
34.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适应丘陵山区、设施大棚和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农机装备研发为重点,加大科研攻关,实行“揭榜挂帅”。
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经信局、县农业农村局
35.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及报废更新政策效应,促进先进适用农机具特别是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经信局、县科技局、县财政局
36.对未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但为我县特色(主导)产业急需农机具或高端、复式、绿色、智能农机产品,制定新产品或首台(套)补贴政策予以试点应用。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经信局、县财政局
(十一)加快智能化数字农机普及。
37.推进智能高效农机装备研制普及,引导智能化数字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建设等融合发展,实现大田精准作业、智慧养殖、作物智能化生产、远程智能控制等数智作业模式。建设农机创新试验基地1个和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8个。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38.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推广应用农机作业监测技术,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与效率。累计推广智能设施装备、无人驾驶农机、渔船和农机智能终端等装备150台(套)以上。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
(十二)培育壮大特色农机装备制造企业。
39.充分发挥农机制造企业积极性,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装备赶超研发,在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多功能园地管理机、多功能锂电锄等特色农机制造业中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机品牌。
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科技局、县市场监管局
40.推进我县茶机产业集群迭代升级,从单台茶机向全自动数字化茶机制造发展,提升茶机生产发展水平。
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科技局
41.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持续提升农机企业创新能力。
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
(十三)系统开展宜机化改造。
42.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等工作,支持规模化开展农田“宜机化”示范改造,并按照适合农机作业的要求制定建设及验收标准。鼓励各乡镇(街道)结合产业特点,建设一批山区特色“宜机化”改造样板,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切实解决农机“下田难”“上坡难”“作业难”问题。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财政局
43.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推动农机装备与良种、良制、良法有机耦合。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十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44.培育壮大农机服务队、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培育“全程机械化+”新型专业服务组织,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加大农机作业补贴力度,推广“合作社购买+农民租用”模式,提高机具利用效率。建成装备设施先进、服务链条完整、运行管理规范、辐射带动明显的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4家以上,基本实现涉农重点乡镇(街道)全覆盖。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
(十五)健全农机维修保障体系。
45.整合农机企业、农机经销商、社会维修点等服务单元,加快构建布局合理、服务规范、便捷高效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加强农机售后服务及维修服务领域的监管和服务,结合农机免费实地检验工作,探索将重点时节、关键环节农机的故障维修、保养入库等纳入服务购买内容。整合各乡镇(街道)农机市场,形成以县为单位建设农机大市场,鼓励农机手、农机合作社、农机维修点等组织或个人建设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经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工作协同。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把实施农业“双强行动”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先行的关键举措,加强统筹协调,健全推进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县农业“双强行动”工作协同机制,县领导亲自挂帅,县农业农村局发挥统筹牵头作用,县科技局、县经信局、县财政局、县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协同支持。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成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自觉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双强行动”。
(二)强化政策保障。全面落实省、市相关文件关于用地保障、金融财税支持规定,研究出台我县农业“双强行动”政策意见。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重点用于现代种业、农业机械化、宜机化改造等领域,加大对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发、农机具首台(套)、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具库棚设施建设等支持力度。优先保障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具存放等配套设施用地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研制先进适用农机具、农机新型服务主体购置小型农机具的信贷投放力度,探索完善政策性农机综合保险、农机具购置贴息贷款等相关政策。全面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三)强化“赛马”争先。将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关键性指标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发挥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土地开发等项目在实施农业“双强行动”中的主平台作用,确保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同比增长20%以上。把农业“双强行动”招商引资纳入县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定期推出面向社会资本的农业招商推介项目。鼓励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加强探索创新,每年推出一批农业“双强行动”最佳实践案例(项目),县财政涉农资金切出一定比例,给予适当奖励。
(四)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关于深化“天姥英才”计划加快推进人才集聚新高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农业科技人才作为重点支持对象,纳入“天姥英才”计划,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人才引进支持机制。高规格举办人才创业大奖赛,让赛事成为集聚人才、发现人才、引进人才、选拔人才的综合性平台,通过赛事发现和引进一批创业团队和优秀人才,落地一批有发展前景和带动效应的产业项目,不断激发乡村创意创新创业活力。